解剖瑜珈禅修 区分同差更好养生 养生的功能 耳鼻的气功保健

耳为听觉器官 。 中医认为 , 耳的功能靠精、髓、气、血的充养 , 尤赖肾气的和调 。 耳与脏腑经络均有密切联系 , 故耳廓有全身脏器及肢体的反应点 , 而耳病的治疗 , 需要全身机能的改善 。

一、耳的气功保健
耳为听觉器官 。 中医认为 , 耳的功能靠精、髓、气、血的充养 , 尤赖肾气的和调 。 耳与脏腑经络均有密切联系 , 故耳廓有全身脏器及肢体的反应点 , 而耳病的治疗 , 需要全身机能的改善 。 耳功除对耳病有防治作用外 , 还能增强其他脏腑的功能 。 耳功在极虚静的气功态下练习 , 方合法度 。
1、龟咽健肾
思想先静下来 , 口微闭 , 以舌在上下牙列外徐徐搅动 , 待唾液满口后 , 使所吸之气下行归根(气海穴) , 在吸气时如忍大便状引真气自会阴至尾闾循夹脊至玉枕 , 头颈如顶物状则上行脑部泥丸 , 略停片刻 , 咬牙 , 如吞咽硬物状 , 将津液用力咽下 , 汩汩有声 , 在吞咽时 , 深长呼气 , 随之头颈及全身放松 , 微微含笑 , 真气乘津液下行而引归丹田 。 如此连续吞咽7次 。 实践证明 , 此法不仅对肾病有效 , 对耳鸣的某些患者 , 有立竿见影的效果 。
2、打躬击鼓
两脚平行开立 , 与肩同宽 。 两手心掩耳 , 两膝微屈 , 做打躬状 , 低头过膝 , 两手交替以食、中及无
以两手小指缓缓插入两耳孔内 , 抬头仰面呼气 , 倾听耳内嗡嗡声 , 头微低胸略涵 , 猛然快速将手指拔出 。 缓缓呼气 。 如此拔出7次 。 因缓入疾出 , 对鼓膜下陷所致耳鸣有一定防治作用 。


佛教中虽无相当于本来意义的“气功” , 但从现代广义的气功而言 , 在客观上瑜珈和禅修中都包含有类似气功的内容 。

瑜珈 , 是梵文YOGA的音译 , 在佛典中汉语意译为“相应” , 指控制自己身心令与某种东西相应(相契合 , 一致) 。 瑜珈是古印度各宗教对自我调制以锻炼身心的功夫的统称 , 佛教亦称其禅定为瑜珈 。 修禅定者被称为瑜珈行者 , 或瑜珈师 。 佛教密宗的修练方法更多以瑜珈命名 。 在印度 , 至今仍将各种修练方法统称为瑜珈 , 不过有了一些变化 , 有多种精神内涵和锻炼姿势 。 近年来 , 由于它具有调节身心的特点 , 在世界上引起了重视 , 尢以欧美为甚 。
禅修是指禅定的修习 。 禅为梵文“禅那”(DHYANA)的简称 , 汉译“静虑”、“思维修” , 指在寂静的心态下思虑 。 定为梵文三昧(SAMADHI) 的意译 , 指摆脱散乱、昏沉的一切寂定心境 。 禅定合称是对佛教各种瑜珈的通称 。 需要指出的是 , 禅宗的“明心见性”功夫也被称为“禅” , 有其特殊含义 。 禅修是佛家的一种修练方法 , 是指在安静的环境和正常的生活中 , 放下一切不必要的樊缘和杂念 , 集中精神 , 进行不断的修习 。
气功与瑜珈术、禅修有很多共同点 , 比如 , 两者都是自我心身锻炼的方法 , 要求用调身、调息、调心的方法结合起来修习 , 以达到入静状态 , 使人在精神和智慧上获得多种益处 , 都能祛病健身 , 涵养道德 , 陶冶性情 , 并把它作为人们认识自身生命运动的新途径 。 虽然他们之间有很多一致性 , 但总的看来 , 气功与瑜珈术、禅修等仍有质的不同 。 气功研究的目的 , 在各阶段始终立足于现实人生 , 以使人类得到现实利益为宗旨 。 气功锻炼的目的 , 一般在于健身治病 , 养生益智 , 陶冶性情等 。 佛教徒修习瑜珈术、禅修的目的在于获得大智慧 , 摆脱烦恼 , “了却生死” 。 至于防病、健身 , 只不过是修习过程中获得的副产品 。 同时 , 二者意守之境即“观”也不同 , 气功中意守多为有益于健康的某些景 , 而瑜珈、禅修所意守的都是会有一定宗教性的内容 , 例如念佛等 。 在佛教徒看来 , 一个人为治病健身延年 , 花费许多时间去练气功 , 不知佛家止观以了生死 , 是“拿金条当稻草使” 。 可见 , 人们练气功静坐与佛教徒禅修 , 从外表、方法上看起来无多大区别 , 但其主观信念却有质的不同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