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内气是如何获得的 太极拳与人体结构

本文由人类的起源的研究开始 , 了解人类因直立后进化为现代人类 , 其人体结构的一些不利于活到自然寿命的问题 。 再进一步研究人体以的功理法来达到 , 由几个方面即硬件 , 软件 , 开发右脑 , 哲理和德等四个方面简述之 。 前言:在中国中占有极其重 要的地位 , 它即是武术又富含哲理的运用 , 因而是一个即有技击又可养生的一个拳种 。 我们以人类自身的结构去了解自己 , 再以拳的真髓去练 , 达到养生和技击的作用 。 正像周恩来总理对拳评价所说的:“太极拳是中国的一种优秀的传统文化 , 内涵十分丰富 , 充满哲理 , 与中国传统医学有血缘关系 , 太极拳 , 是一项极好的健身活动 , 可以防身自卫 , 可以陶冶情操 , 也是一种美的享受 , 给人们带来幸福 , 延年益寿”(周恩来总理1959年会见日本友人松村谦三的谈话) 。 如何练好太极拳并能达到养生效果就是本质问题 。 太极拳的流派纷呈 , 但其拳理只有一个 , 要以人为本 , 反之练功不当也会损伤自己 , 这也是一个问题 , 有的太极拳名家长寿 , 但也有些是英年早逝 , 也有损伤硬件 , 如膝关节损伤等 。 也就是锻炼不科学的原因 , 我们提出这个课题也就是如何以人体结构用科学的方法去锻炼 , 首先不能伤自己 , 才能达到养生的作用 。 过分的重视技击 , 如果不得法也是要伤自己 。 这篇论文是我要写一本书的概要 , 所以有些问题只谈 一些基本的 , 而更详细的要在书内论述和结合拳架姿势去探讨 。 下面用几个方面来论述 。
人类直立运动产生的变化 其一是人的呼吸的改变 , 除人以外所有的动物都是腹式呼吸 , 其深度和肺活量大 。 而人则是以胸式呼吸为主 , 因而肺泡的利用减少 , 肺活量小 。 其二是人的运动姿式的改变 , 直立运动代替了爬行 , 当然这是一个很大进化 , 但也就有了很多负面问题 , 直立影响了骨骼、关节、肌肉、韧带等全身运动的幅度 , 并使脊柱的负荷加大;直立的姿式使大脑处于最高的位置 , 导致大脑极易缺血缺氧 , 平时双手动作不均衡 , 致使大脑缺乏逆向调节;由于心脏只进行极度缩小生理强度的慢性运动 , 使心脏的适应能力减退 。 这些都是使大脑和心脏发生疾病 。 其三是人的消化功能的改变 , 人与其它动物相比 , 消化功能的萎缩 , 咀嚼能力下降等 , 还有消化道内的细菌构成的改变 , 使人类容易出现致命的代谢病等疾病 。 其四是人的循环功能的改变 , 动物在自然环境中生活 , 为了适应四季的变化 , 保持了皮肤的保暖和散热功能 。 而人的舒适生活 , 血管的锻炼愈来愈少 , 加之不良的生活方式 , 使心脏血管硬化而减少寿命 。 再有人的神经系统因七情六欲和人的情绪变化也是要减少寿命 。 现代科学的进步产生的僻如空气污染 , 大气的臭氧层被破坏因而地面的紫外线增多 , 食物中的各种不良成分等等 。 也是减速少寿命的因素 。 太极拳的身法要求:沉肩坠肘(上肢) , 松胯提膝(下肢) , 竖腰立顶(躯斡) , 涵胸拔背(胸背) , 裹裆溜臀(髋关节) , 顶头悬(头部) , 虚领顶劲(头部)等等 。 都有要有其人体结构的基础 , 也就是必需得法 , 才能体现太极拳的真意 。 头部的三个要求是统一的 , 要注意顶(百会穴) , 下颌 , 颈部 , 视线(眼神)的关系 , 功法有天门常开之说 , 也就是虚的内涵 , “喉头永不抛 , 问尽天下众英豪” , 是指下颌微改 , 颈部肌肉要求驰项 , 也就是对颈椎有向上引之意动 。 视线向前微向上再平视 , 则有使头部向下垂直有作用 。 再有百会穴的开 , 则有顶头县之意动 。 这对头颈部是保持最佳状态的功法 , 所谓立身中正安舒的首要功法 。 沉肩坠肘要求是沉肩而不是松肩 , 拳论讲“上如浮云 , 下如流水”所以沉应该与足下有关 , 也就是肩井穴与足下的涌泉穴的相通的意动 , 人体直立后 , 肩关节是游离在身体两侧 , 而且肩膀的局部重心是在全身总重心的后面 , 这对沉肩的概念是有益的 , 坠肘的意动不是由肩到肘 , 而是由手腕部向肘松坠是意动 , 肩到肘是气到 , 是在大臂的外侧 , 这样形成肘与肩和手腕部为一个 漏斗形 , 肘尖要有接地感 , 即能形成上如浮云的意动 , 也能走出大臂的支撑 , 也能走出小臂的旋动(徐志一先生讲的旋膀) , 也能走出手腕的松转灵活 , 和手的功能(手的功能即灵活又要与全身部位都要相合的功能) , 同时也不失中 , 可以说 肘是定位点 , 小臂和手是运动点 。 涵胸拔背胸部是以肋骨 , 胸骨和脊柱形成的胸笼 , 胸廓内有心脏 , 肺和纵膈 , 食道 , 大动脉等重要内脏器官 , 是要保护的 。 所以我个人认为涵胸是对胸腔不做实体而是以虚空为主 , 也就是空其胸而实腹 , 空胸紧背的作用 , 以自己的檀中穴放在胸前20公分处 , 形成一个气场 , 也是以上肢的活动来保护胸腔 , 这一点非常重要 , 拔背是以自己的大椎穴即第七颈椎上有与自己衣服的沾衣临肤之意动 , 是使颈椎的最后一节放松 , 可以使头部活动自如正直 。 同时有驰项的感觉 , 也就是使颈部的胸锁乳突肌作用而保持颈椎的松直 。 可以以实践去感受头颈的关系 。 才能做到全身的中正安舒 。 同时胸背的关系还有 , 空胸紧背和背不园力不全之说 , 人体的背部主要的肌肉是背阔肌与肩胛骨的运动构成后背的的园活 , 其中夹脊穴是在脊柱的两侧 , 而在肩胛骨中间的一对很重要 , 是肩胛开合的意点 , 也是力由脊发的源点 , 也可以说是劲源 。 裹裆溜臀这要与松胯提膝结合来研究 , 这也是髋关节与下肢的活动规律 , “地门常闭”是与“天门常开”相对应的问题 , 也就是裆与顶的相应关系 , 会阴穴与百会穴的相应关系 , 会阴穴在前阴和肛门之间 , 有向上微提的感应 , 这与气沉丹田也有关 , 如果没有地门常闭则丹田就没有了作用 。 溜臀是臀大肌的作用 , 是维持身体平衡和下肢运动的和松胯提膝的基础髋关节不同于肩关节 , 它是要骨盆的固定位置上形成的关节 , 而肩关节则在由肩胛骨和锁骨及肱骨形成的游离的关节 , 所以也就有了“上如浮云”“下如流水”之说 。 从医学观点谈太极拳太极拳 , 源远流长 , 原为道家私藏的功法 , 近午来 , 蔚为风气 , 已成为全民运动 。 其运动方式 , 不同于一般的拳术运动 , 着重轻灵松软 , 外柔内刚 , 全身合谐的动作 。 利用调身 , 调心 , 调息 , 使意念与身体 , 达到合谐舒服的境界 , 并以基准八法为规范 , 含胸拔背 , 松肩垂肘 , 尾闾中正 , 神贯顶 , 气沉丹田 , 脚分虚实 , 做全身协调性的整体运动 。 如此 , 心情轻松 , 身体舒服 , 自然是身心健康最好的写照 。 而且许多太极拳名师 , 均以高龄而终 , 鲜少生病 。 因此 , 太极拳对于身体健康 , 应该有一定的功效 。 只是作用转机为何?仍不十分清楚 。 有关这方面的研究 , 资料不多 , 五年来 , 在可查的文献中 , 仅有七篇报告 。 本文仅就这些有限的资料 , 依器官系统 , 做些整理 。 心脏血管系统:血液循环是由心脏收缩 , 将血液挤压至组织血管 , 再流回心脏 。 如果组织血管很通畅;心脏收缩的作功不必太大 , 就可以将血液挤压到各组织 。 反之 , 如果组织血管有堵塞或变窄 , 心脏收缩的作功就必须加大 , 以维持正常的血流 。 一般的拳术运动 , 多半是将肌肉紧绷 , 成等长收缩 , 组织血管被压扁 , 阻力增大 , 而且运动中 , 血流量增加 , 心脏收缩的作功更形增加 。 太极拳则不然 , 轻灵松软 , 肌肉成自然放松状态 , 血管通畅性更好 , 运动时 , 心脏反而作功减少 。 夏威夷大学的临床研究 , 显示太极拳是冠状动脉疾病患者最好的治疗性运动 。 呼吸系统:太极拳的呼吸强调是细、慢、深、长 。 这与临床上 , 我们教导慢性阻塞性肺疾患者的呼吸训练方法不谋而合 。 缓慢而细长的呼吸 , 可以训练横膈肌 , 增加对于疲乏的耐受力 。 另外有二篇文章显示 , 长年打太极拳 , 会减少呼吸的生理死腔 , 增加呼吸效应 。 这个现象可能是因为打拳时 , 身体上下运动 , 肺部血流均匀 , 气体交换的效应性增加 。 然而 , 肺部并不只是气体交换的器官 , 也是很重要的内分泌器官 。 因此血流分布均匀 , 生理死腔减少 , 不但有助于呼吸的有效性 , 对于身体的新陈代谢 , 也含有一定的助益 。 所以说 , 对于慢性肺功能不良的患者 , 太极拳是一种很好的复健运动 。 骨胳肌肉系统:太极拳的动作 , 讲求的是尾闾中正 , 含胸拔背 , 松肩垂肘 , 松胯 , 膝不过脚尖 , 重心落在涌泉 , 重点就是不使任一脊椎椎骨或四肢关节负荷重力 , 以免关节慢性受伤 。 而且 , 太极拳强调一动无有不动 , 全身性协调的运动 , 上下前后 , 左旋右转 , 每日持续性的舒展筋骨 , 缓和均匀的运动 , 对于骨胳肌肉的保健 , 有很大的功效 。 有二篇文章就强调太极拳对于慢性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 , 有很好的复健功效 。 对于老年人 , 也有助于平衡感的训练 , 而加强在日常生活上 , 动作的协调灵活性 。 神经精神系统学太极拳是内外双修 , 除了外在的动作是暖和而轻灵之外 , 内在的心理也要调适到遇事不争 , 一切随缘的境界 , 有文章指出 , 太极拳有如「动态的禅」 , 在遇到外界的干扰及压力之下 , 学太极拳者的适应性较一般人为高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