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鱼、茶园、栀子花……小楠溪中游竟藏着这样一个“宝藏村庄”!

本文转自:中国蓝新闻
田鱼、茶园、栀子花……小楠溪中游竟藏着这样一个“宝藏村庄”!
邵园村:探索共生、双强农业共富新模式稻鱼共生、板栗茶园共生、栀子花百果园共生 , 农业共生复合增效益;科技强农、机械强农 , “双强农业”探索共富新模式 。 在碧莲镇邵园村 , 青山绿水容颜未改 , 新风新气象不断 。 日前 , 采访人员来到这个处于小楠溪中游的美丽乡村 , 切身体会传统和新型农业在这里碰撞出的美妙火花 。
共生农业项目焕发力量初夏时节 , 板栗尚未成熟 , 但板栗林下的茶叶树已郁郁葱葱 , 虽然个子还没长高 , 但枝叶舒展长势喜人 。 在邵园村口 , 沿滩林堤坝而生长的板栗茶叶共生林焕发出独特的气质越来越吸引人 , 这一片约200多亩的共生林2008年开始种下茶树 。 “当时是想增加农村经济收入 , 村两委就免费给村民提供茶苗 , 鼓励村民在板栗林中套种茶叶 。 ”邵园村党总支书记邵宗胜乐呵呵地说 , 板栗冬天就落叶了 , 不影响茶叶生长需要的阳光 , 板栗秋收冬落叶 , 茶叶冬藏春采摘 , 两者不会影响彼此生长 , 管理也相对简单 , 可以形成比较好的生态和经济效益 。 村民陈香兰只种了几分地的板栗茶叶 , 而且都是分散的 , 但每年茶叶可以带来约3000元的收入 , 她表示满意 。 村民邵建合板栗林里的茶叶不到1亩 , 他说:“板栗和茶树套种 , 夏天可以防晒冬天可以防冻 , 茶叶采摘时间可以早一点 , 所以价格上也会有优势 。 一亩地板栗收入约有3000元 , 茶叶约有5000元 , 总共有约8000元的经济收入 。 ”板栗林下种茶叶让村民尝到了一份地两份收入的喜悦 , 也让村两委看到了农业共生的力量 。 于是 , 他们把目光投到了传统的稻田养鱼上 。 “稻鱼共生 , 一直是碧莲的一个特色 , 虽说邵园也一直有人在做 , 但规模不大 。 今年 , 村两委大力鼓励村民稻田养鱼 。 ” 邵宗胜说 , 眼下正是插秧季 , 村两委为村民提供了成本价的田鱼苗 , 让村民插秧的同时放入田鱼苗 。 稻田田鱼质优价高 , 将会给村民带来良好收益 。
田鱼、茶园、栀子花……小楠溪中游竟藏着这样一个“宝藏村庄”!
每到5月 , 位于邵园村山头的永嘉县有乔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栀子花就会绽吐芬芳 , 这满山满岭的栀子花是邵园村村民邵柏溪和妻子朱慧芬2012年种下的 。 当年他们放弃经商回到家乡租下1800亩山地做生态农业时 , 就想好了要走以栀子花为主导 , 其他水果复合发展之路 。 “当栀子花种下不久 , 我们就开始陆续种植杨梅、桃子、猕猴桃、枇杷、樱桃等十多个品种的水果树 , 1800亩中栀子花占到1200亩 , 其余600亩都是水果 。 ” 有乔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朱慧芬说 , 栀子花花期短 , 我们主要是开发栀子的深加工产品 。 其他水果能保证基地一年四季都有果可采 , 接下来要在旅游开发上加大力度 , 所以水果树就显得更为重要 。 据了解 , 因为一年四季都有产品 , 该公司所雇佣的邵园村民 , 最多时一天需要六七十人 , 一年支付村民工资大约需要60万元 。 “水果种植给公司带来了补充效益 , 这种共生模式很适合目前的发展 , 同时也是以后发展观光旅游的重要依仗 。 ” 朱慧芬望着挂满红红杨梅的果树充满期待 。 共生农业文章继续书写
田鱼、茶园、栀子花……小楠溪中游竟藏着这样一个“宝藏村庄”!
共生共长共收益 , 邵园村的“共生”文章还在续写中 。 邵宗胜说 , 村口28亩的莲池已修了350多米长的池木栈道 , 莲池可以养鱼 。 板栗树除了树下种茶叶 , 树上还可以考虑种铁皮石斛 , 因为有专家已向他提议说 , 板栗树是适合铁皮石斛生长的;还有贯穿村头村尾的护村河 , 把窄的地方拓宽后 , 养鱼的同时做橡皮艇漂流 。 同时塑造稻鱼共生复合基地 , 充分展现艺术稻垛、田园风光、乡村新貌、产业增效 , 打造共生复合链;塑造荷园荷花复合基地 , 大力推动田埂维修和排水渠修建 , 升级改造现有荷塘 , 增补鱼苗 , 打造村口风景线;塑造板栗茶园复合基地 , 对林间道路两侧安置竹篱笆 , 部分边侧铺设鹅卵石 , 在空置地区补充乌牛早茶 , 进一步整理林地内部景观 , 打造农旅景观带 。 最主要的是 , 县里的金融机构也来助力邵园的共生产业 , 目前已确定了七大金融共建共富共享基地 , 包括稻鱼、荷花、花果、板栗茶林、颐养写生、农味商圈、游水坝园等 , 都是依据邵园的本土特色加以提升拓展 , 沿着这些蓝图撸起袖子努力干 , 共生的力量将会让邵园村焕发无穷的活力 。

推荐阅读